二维能源存储材料
二维能源储能材料

主讲人介绍
闫俊,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能源存储材料可控制备及其应用探索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18-2022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爱思唯尔2021-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近来年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Ener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累计SCI他引29000余次,H-index为73,3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
讲座摘要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发展先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型能源存储装置势在必行。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长寿命、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作为新型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亮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较低,严重制约其商业化大规模应用。另外,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是公认的最有效的能源储存装置之一。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它具有较高能量密度与工作电压、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绿色能源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维层状材料因其快速的迁移率、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层间距和可调控的电子性等特性,在新型能源储存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石墨烯、过渡金属氧/硫化物、MXene等二维材料的出现与发展给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研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尽管二维材料在储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苛刻的制备工艺、严重的自团聚与自堆叠、离子反复插层过程中诱发的体积膨胀等问题成为阻碍其在储能领域大展身手的绊脚石。本次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近年来在二维能源存储材料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